1987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一种高性能的可编程MTD系统
    彭应宁 马樟萼 丁秀冬 王秀坛 付锦云
    1987(2).
    [摘要](4948)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研制成功的可编程全数字式MTD系统。系统由64阶FIR复滤波器覆盖极低速目标区域,由64点FFT等效滤波器组覆盖高速目标区域。一个细颗粒的全平面动态杂波图存放了各分辨单元中地杂波的交流成分,用以形成各多普勒通道中的地杂波恒虚警门限。全机内设有灵活的动态自诊断逻辑,可自动指示故障出现的模块。当杂波谱模型为苛刻的主方谱分布时,系统的平均改善因干接近48dB。由于系统采用了可编程技术,因此只须改变程序,就能适用于不同参数的雷达。
    2  多重MPRF机载PD雷达的数据处理
    金以文
    1987(2).
    [摘要](4888)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机载PD雷达在下视情况下采用中等脉冲重复频率(MPRF)工作方式时数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3  前言
    1987(2).
    [摘要](5103)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CIE 1986年国际雷达会议于去年11月4日至7日在中国南京举行,会上宣读的文章共145篇。这些文章涉及雷达总体工程和其各分系统的最新发展情况,内容十分丰富。本刊曾于1986年第2期上以选集形式翻译了IEEE 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雷达会议的部分文章,受到读者的欢迎。现在,我们再次以选集形式介绍本届国际雷达会议的部分文章,以冀用最快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当前雷达技术的国际水平和发展动向。国
    4  英国预警雷达的发展概况
    John Clarke 徐映和
    1987(2).
    [摘要](4972)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本文回顾了英国从第一部雷达Chain Home到目前为止预警雷达发展的主要历程。包括了地面、空中和海上的各种类型雷达。叙述了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米波雷达、五六十年代的厘米波雷达到现代的范围广泛的雷达发展过程。最后,提出了对未来雷达发展的一些看法。
    5  雷达系统的发展
    Michel H.Carpentier 方秀玦
    1987(2).
    [摘要](5113)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一、总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雷达系统的发展可概述如下: 第一阶段,采用较小的天线、辐射的功率较小。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质量很差,有很大的寄生辐射(旁瓣),发射信号频谱质量很差。信号处理手段很有限,实际上只有动目标显示(MTI)和一些小电路,如灵敏度时间控制(STC)、对数/脉宽鉴别(Log/PLD)等。第二阶段,天线面逐渐增大,辐射方向图的质量稍有改善,与此同时平均发射功率往往增加很多。单脉冲测角技术逐渐在大多
    6  一种低成本、高分辨率、近距离监视雷达的研制
    R.K.Arora 张仲西
    1987(2).
    [摘要](4938)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提出了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研制适合于多种用途的低成本、高分辨率、近距离监视雷达的途径,并探讨了这样一种雷达系统在不同用途中的应用潜力及其系统设计。
    7  有限电扫雷达
    王松山 祝福勋
    1987(2).
    [摘要](4990)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一、引言宽角电扫雷达用电子控制天线波束扫描,无需天线机械转动,可同时跟踪多批目标,反应速度快,数据率高等优点己众所周知。但由于其设备复杂和成本昂贵,在很多战术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由于有限电扫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扫天线和天线座机械转动相结合的相控跟踪体制,使得设备复杂程度和成本明显降低,从而使其在一定的战术场合得以推广应用。本文给出一种有限电扫雷达的最新设计。在10°×10°角覆盖内具有良好的方向
    8  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在实际环境中的理论和实验鉴定
    P.Piccini 王德纯
    1987(2).
    [摘要](5046)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现代二次监视需达(SSR)采用单脉冲技术测量目标的方位位置。木文简要叙述了两种主要单脉冲接收机形式(幅度估计和相位估计)及其折衷选择的分析。在序言性的讨论了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之后,详细分析是以有关回答检测和编码确认的宴际现象的数学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数学模型用于塞莱尼亚公司的经考验过的单脉冲接收机,并以解析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图示给出了精度、分辨率、P_n和P_n的有关结果。二次监视雷达性能的实验鉴定以及同数学结果的比较将在会议上提供。
    9  雷达目标识别的进展
    柯有安 Enzo Dalle Mese
    1987(2).
    [摘要](4925)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雷达目标识别领域中近期颇受重视的一些进展,重点则放在目标频响性质的利用和接收回波空间相干处理的应用两个方面。
    10  一种基于最大熵谱估计原理的可编程雷达杂波模拟器
    胡曾千 茅于海 彭应宁
    1987(2).
    [摘要](5019)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本文分析了雷达杂波回波的性质和特点,指出在短序列的条件下,用参数谱估计法来建立杂波模型比周期图法更为合理,由杂波模型实现杂波模拟也更为方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雷达杂波模拟器,采用性能优良的参数潜估计法——最大熵谱估计法,对已知模型和未知模型的杂波序列进行谱估计,用谱估计得到的参数集构成自回归杂波形成滤波器。实现了雷达杂波的可编程模拟。本模拟器可以模拟各种平稳的和非平稳的雷达杂波功率谱,因而可用于MTI,DMTI,ADMTI,MTD等信号处理器的性能指标测试。
    11  用脉冲对处理或FFT技术估计多卜勒频率及其变化率
    沈江林 王励 秦中宇
    1987(2).
    [摘要](4938)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基于脉冲对处理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估计目标多卜勒频率及其变化率的脉冲对处理新方法。推导出了CRAMER-RAO限的表达式以及脉冲对方法估计多卜勒频率变化率的误差力差分析表达式。在短数据长度,信噪比大于工作门限时,这种新方法可获得接近CRAMER—RAO限的估计精度,并且只有很小的计算量。此外,基于近来提出的“修正的FFT方法”,本文还提出了一种运算量可减少数十倍的“改进的FFT方法”,并给出了这个改进方法的最小可用信噪比(溢出概率)的分析与计算公式。
    12  非均匀杂波背景下MTD雷达的性能
    Hermann Rohling 马易明
    1987(2).
    [摘要](4925)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根据统计模型,对空间非均匀杂波环境下目标的发现概率进行了计算。测量结果表明:在我们关心的距离方位区域,每个雷达单元的平均杂波功率是各不相同的。我们用具有对数正态分布或韦布尔分布的平均杂波功率值的随机过程来描述。
    13  非高斯杂波中雷达目标信号检测:理论和应用
    A.Farina A.Russo F.Scannapieco 崔子岩
    1987(2).
    [摘要](4948)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是作者在论文[1~3]研究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入,作了理论上的结论并给出了结果。这箱论文的目的是多方面的。首先,对数学背景作了简要的修正,以便推导适于任何类型的目标和杂波概率密度和自相关函数的雷达检测算法。应用这个理论的相应条件是要导出目标和杂波过程的适当的数学模型。我们特别对于对数正态分布和韦布尔(Weibull)分布的情况下作了推导。并且在对相干回波序列的模型进行推导时,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然后,引入“漂白—高斯化”滤波器的重要概念,并以其为基础,得到了雷达检测方案。当杂波的幅度概率密度呈对数正态分布或韦布尔分布时,应用上述理论得到了完全新的检测方案,并计算了相应的检测性能。本文另一新颖之处是所提出的检测方案具有自适应特点。详细地说,提出了“漂白—高斯化”滤波器的权值的直接估值方法。本文给出了检测失损与距离单元数目之关系,权值的平均值是沿这些距离单元进行估计的。本文对不同的被处理的脉冲数再和不同的杂波和目标信号的参数时的检测损失作了计算。另外,研究了直接计算恒虚警率检测门限的自适应特性,并估算了相应的检测损失。
    14  只控制不等间距对称阵列天线的相位产生扇形波束
    G.S.N.Raju A.Charkraborty K.S.Ranga Rao B.N.Das
    1987(2).
    [摘要](4809)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在一个间距呈正弦分布的、各向同性辐射器的对称阵列上,采用基座型的升高余弦幅度分布,产生了旁瓣电平为-33dB的窄波束。保持其幅度分布不变,用附加的非线性相位分布,把该窄波束变换成所需宽度的扇形波束。这种非线性相位分布用平稳相位方法算出。本文试图研究在对称阵列中,辐射单元的正弦间距排列对所要求波束形状的影响。还同时绘制了这种阵列以及具有相同单元数的等间距阵列的辐射方向图。
    15  自适应天线旁瓣相消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张守宏 沈福民 保铮
    1987(2).
    [摘要](4918)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为了提高自适应旁瓣相消的性能,本文对诸如空问模糊、收敛速度和多路径效应等某些实际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并给出了模拟计算和实验结果。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16  多波束天线中噪声对单脉冲精度的限制
    J.Loraine J.R.Wallington 徐渭忠
    1987(2).
    [摘要](4840)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本文研究在选定的一组相邻波束上用开环系统完成单脉冲处理多波束天线的目标角度位置估算精度的极限。
    17  雷达极化理论
    柯有安
    1987(2).
    [摘要](4976)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系统地阐明雷达极化理论。首先,介绍了极化的解析和几何表示法。其次,给出了一组关于极化散射矩阵和雷达截面积的命题。最后,给出了一种几何理论,它对于理解雷达极化的性质是十分有效的。
    18  地面杂双波极化性能的实验结果
    M.Fossi M.Gherardelli P.Giannino D.Giuli 赵玉洁
    1987(2).
    [摘要](4905)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给出了双极化地面杂波的某些测量结果,这些测量是在装有两个正交圆极化接收通道的雷达系统上实现的。对描述驻留时间内地面杂波极化特性的参数进行了统汁分析,文中概述了所获得的结果。
    19  正交波导斜缝隙耦合的矩法分析
    王汉阳 胡市明 万伟
    1987(2).
    [摘要](5074)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本文应用矩法研究正交波导通过斜缝隙耦合的电磁场边值问题。文中应用等效原理和并矢格林函数理论,根据电磁场的边值条件建立以缝隙上,下口面切向电场为待求函数的积分方程组。应用矩法将积分方程转换成矩阵方程。对内积元的收敛性做了讨论。文中分析了两个斜缝隙之间耦合特性;给出散射参数和等效阴抗参数理论计算结果。理论值和实验值基本吻合。
    20  采用人工线网络的雪崩三极管开关Marx产生器
    沙济彰 薛建朝 强伯涵
    1987(2).
    [摘要](4697)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先对Marx电路作简单论述,然后介绍把Marx电路引入到中小功率场合的应用,此时可采用雪崩三极管作为开关。为获得矩形脉冲输出,恰当地引入人工线网络,并使之与Marx电路相适应。为解决宽脉冲时雪崩管易于损坏的问题,又进一步提出多路并联Marx电路的方案。文章最后给出了两个实用的Marx电路,它们可分别在50Ω负载上产生幅度为130V、宽度为30ns和180ns的两种矩形脉冲,脉冲前沿较陡、顶部平坦;波形较为理想。此外,这种电路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廉的优点,从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毫微秒矩形脉冲产生器。
    21  相控阵雷达的最佳波束位置间隔
    E.R.Billam 王德纯
    1987(2).
    [摘要](4961)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在相控阵雷达的设计和仿真中,必须确定在步进搜索监视工作方式中波束位置之间的间隔。间隔增大可减少总的波束位置数目,并且对于给定的搜索帧时间,增加了波束驻留时间。但是,代价是增加了波束形状损失。作为波束位置间隔的函数,计算了为得到给定的监视性能所需功率的变化,从而导出了相干和非相干积累两种情况下波束位置间隔的最佳值。这里监视性能是按累积检测概率来确定的。
    22  一种目标特征管理的综合方法
    J.R.Wallington P.Varnish 王德纯
    1987(2).
    [摘要](4978)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由发射平台承担的目标检测、定位和识别工作以及由武器承担的目标截获、瞄准点选择及末端制导工作对目标特征都是敏感的并且是目标持征的复杂函数。对于诸如海军舰船或重要地面设施等复杂目标,其特征可占据从直流到光学波段的频谱(并且可能还要超过),而且可能包含横向波和纵向波两种波的待播。这种特征的许多方面在交战时所承担的每项活动中均可刊用。为使在作战中的所有阶段与目标有关的信息不被对方接收或有充分的延迟,可以引进某些基本原理,以确立一个完全可控的特征。
    23  用极化判别进行目标分类和识别
    D.Giuli M.Gherardelli M.Fossi 王德纯
    1987(2).
    [摘要](4855)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利用目标极化性质来改善雷达性能,是一项令人越来越感兴趣的课题。一般情况下,这要求采用能实时测量目标全散射矩阵的极化测定雷达。其所得的信息经过处理后经最佳利用,即可提高雷达的标目分类和识别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的技术,本文将简要地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除重点说明它们的能力外,还将介绍它们在这一领域内应用的潜在前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