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机载相控阵雷达波控系统的设计
    于文震
    1999(1).
    [摘要](4957)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分析了机载相控阵雷达波控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并针对相控阵雷达阵面的初始相位自动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仿真。
    2  多波段单路单脉冲跟踪接收系统研究
    杨新林
    1999(1).
    [摘要](5130)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通过对多波段单路单脉冲接收系统信噪比和C/N值的分析,证明了在卫星跟踪接收系统中将信道支路与角跟踪支路合并的可行性。
    3  机载相控阵雷达ARM检测工作方式研究
    殷浩
    1999(1):1.
    [摘要](5063)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及时发现ARM袭击是采取各种后续抗反辐射导弹措施的前提。对ARM告警,有两种可行的思路:一是根据ARM与载机之间速度的差异,检测已脱离载机后高速运行的ARM;二是根据弹机分离时刻ARM的加速度特征,分离出强回波信号(ARM载机回波信号)附近的弱回波信号(ARM回波信号)。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设计的抗ARM工答方式综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通过加速度二次相位补偿后突出ARM回波信号,然后同时在跟
    4  机载相控阵雷达波控制系统的设计
    于文霞
    1999(1):9-13.
    [摘要](4953)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分析了机载相控阵雷达波控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并针对相控阵雷达阵面的初始相位自动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仿真。
    5  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中脉冲重复频率波形设计
    陈国海
    1999(1):14-18.
    [摘要](5088)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探讨了机载PD雷达MPRF波形设计的原则,并计算了距离-速度盲区,最后,分析了检测精度对解距离模糊的影响。
    6  基于一维距离像的目标识别方法
    姜卫东 庄钊文
    1999(1):19.
    [摘要](5101)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基于飞机目标高分辨一线距离像,给出了一种目标识别方法。首先,在研究了高分辨距离像的相关匹配算法后,给出了在单极化条件下的五种飞机目标回波的识别结果;而后,基于全极化高分辨雷达,提出了一种利用目标极化信息一维距离像的综合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的识别率和强的抗干扰能力。
    7  现代雷达的接地设计
    白黎春
    1999(1):23-27.
    [摘要](5017)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根据雷达设备的特点总结出一系列接地规则,提出雷达设备的接地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机柜和电源的接地布局、机柜之间的接地连接以及地线的选择。这些方法在雷达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8  星箭发射初始段雷达测量技术
    张华生
    1999(1):28-33.
    [摘要](5060)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星箭发射初始段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发射场区的安全。文章从靶场的雷达环境出发,分析了动目标跟踪(MTT)数学逼近原理。针对测角中的多普勒附加调制问题指出: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必须对测量系统进行补偿。经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和工程样机在靶场测量的数据分析表明,补偿技术是发射初始段测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9  一种特殊DBF—PD米波雷达体制下的多目标检测方法
    孙和勤 马晓岩
    1999(1):34-38.
    [摘要](4994)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提出了一种特殊米波雷达体制下的多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借助数字波束形成(DBF)、脉冲多普勒(PD)和单脉冲技术在空域、时域、频域内完成目标测量。文中给出了系统框图、检测算法和仿真结果
    10  线性调频信号数字脉压的分析及其实现系统
    徐玉芬
    1999(1):39-43.
    [摘要](4850)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对线性调频信号数字脉压及其旁瓣抑制进行了分析,对脉压比不同的情况进行了仿真比较,并采用高性能可编程FIR滤波器设计了硬件实现系统,进行了脉压试验,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11  一种新颖的BPSK信号数字中频处理方法
    周国富 杨文轩
    1999(1):44-48.
    [摘要](4994)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二相相移键控(BPSK)扩频调制信号的数字式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输入的BPSK信号在中频直接进行采样及数字相关,实现了全数字化处理。与传统采用的SAW中频模拟处理方法和数字基带处理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工作温度范围宽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可用于扩频通信、脉冲压缩雷达和敌我识别(IFF)等系统。
    12  数字式零中频杂波对消器
    斯德谊 李景文
    1999(1):49-52.
    [摘要](4909)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针对某准连续波侦察雷达的特点,提出了在零中频上实现主杂波对消的方案,研制了数字式零中频杂波对消器。该对消器采用三脉冲对消方案,脉冲重复频率可编程。实测的对消器特性曲线与理论设计曲线相吻合。
    13  大型相控阵外监测系统
    牛宝君
    1999(1):53-57.
    [摘要](483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讨论了大型相控阵外监测原理,解剖分析了系统性能及系统的构建原则,在给出一误差传递模型基础上,讨论了利用外监测方法修正相控阵通道幅相误差所能达到的精度,文末给出了实例分析结果。
    14  高精度多功能自适应相控阵天线的研究
    江卫 郭燕昌
    1999(1):58-65.
    [摘要](5009)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从发掘相控阵天线潜力使其具有高精度、抗干扰和多功能等角度出发,对下列课题进行了研究:适当随机相位量化优化波束指向的算法;适当相位加权和振幅加权波瓣置零实数算法;适当相位加权和振幅加权的DBF实数算法;随机对角线加载算法对自适应算法的影响;新的线性调频信号检测和估计方法;非对称波瓣算法。以上算法均采用了适当改变技术(ACT)。计算机模拟结果证明,这些算法是行之有效的。
    15  一种调试窄带微波带通滤波器的方法
    詹莉华 杨乃恒
    1999(1):66-73.
    [摘要](5004)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介绍了一种简单、可靠的窄带微波滤波器的调试方法,分析了调试误差,给出了该误差对滤波器性能的影响。
    16  波纹圆锥喇叭的综合设计方法
    田车辇
    1999(1):74-82.
    [摘要](4948)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从工程应用角度给出了较为全面、系统、实用的波纹圆锥喇叭分析与综合设计方法,设计的波纹喇叭性能与实际测量结果非常吻合。
    17  相位噪声对脉冲多普勒雷达性能的影响
    方立军
    1999(1):83-88.
    [摘要](5111)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讨论了频率源相位噪声对脉冲多普勒雷达杂波可见度、测速精度、速度分辨力性能的影响,给出了一种用频谱分析仪测量杂波可见度的方法,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
    18  多波段单路脉冲跟踪接收系统研究
    杨新林
    1999(1):89-93.
    [摘要](5031)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通过对多波段单路单脉冲接收系统信噪比和C/N值的分析,证明了卫星跟踪接收系统中将信道支路与角跟踪支路合并的可行性。
    19  TEA/CO2脉冲激光测距机的EMI对策
    王建军 姬红兵
    1999(1):94-97.
    [摘要](5033)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介绍了新研制的TEA/CO2脉冲激光测距机的电系统结构,重点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各种EMI源,提出了相应的对抗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0  微电路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严伟
    1999(1):98-104.
    [摘要](4954)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简述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应用EDA技术进行微电路的仿真和优化、热设计及可靠性预计、布局布线设计等。应用EDA技术进行微电路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降低了返工次数,保证了微电路的高性能、高可靠、高密度和低成本。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