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十七所诚聘
    2006(1).
    [摘要](11971)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2  聚束SAR和对飞机ISAR成像的同和异
    张直中
    2006(1):1-5.
    [摘要](11818)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聚束照射合成孔径雷达(SAR)是用飞机对某指定大面积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的合成孔径方式,用地面固定雷达对飞机成像是逆合成孔径方式,两者可用完成不同的成像方法。但也可用相同的“极化形式算法”,可是在具体实现该算法时有较大区别。文中对聚束SAR具体的PFA和它的成像图形以及地面雷达对飞机的PFA给出叙述,并由此可看出它们的差异,最后给出飞机成像图。
    3  声明
    2006(1):5-5.
    [摘要](11924)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4  ISAR目标中频回波模拟器设计
    刘朝军 王伟 陈曾平
    2006(1):6-8.
    [摘要](11740) [HTML](0) [PDF 0.00 Byte](23)
    摘要:
    介绍了一种ISAR目标中频回波模拟器的设计实现方法:首先以固定点目标为例,分析了ISAR目标的中频回波信号特点;然后根据信号特点,介绍了基于AD9857正交数字上变频器的中频回波信号产生技术;最后给出了信号模拟中相参性问题的解决方法。经过实践证明,该模拟器产生的信号相位稳定,频谱纯度高,并具有复杂波形生成的能力。该模拟器已经成功地在某型高分辨率空间目标跟踪探测雷达的研制过程中得到应用。
    5  微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技术
    王剑 戴征坚 林谦
    2006(1):9-12.
    [摘要](11741)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低截获概率雷达是现代雷达的一个重要方向发展,但要实现低截获概率雷达的广泛应用尚需较长的时间。综合脉冲孔径雷达在低截获、抗反辐射导弹和抗干扰等性能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基本原理和技术体制已经在米波频段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文中将综合脉冲孔径技术应用于微波频段,对微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的主要技术难点和主要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其总体性能优于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中的二维有源相控阵雷达,微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6  高加速度下单脉冲测量雷达测速
    刘玉娟 徐佳龙 何蕾 陈泳
    2006(1):13.
    [摘要](11726)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雷达测速系统在研究目标特性、目标定轨、导弹安全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高加速度下单脉冲测量雷达测速的技术要求,详细地讨论了高加速度情况下的目标回波谱线发散问题,给出了加速度补偿的基本算法和工程实现框图。最后仿真表明,该算法可以完成高加速度下的脉冲多普勒测速。
    7  用于空间目标监视的相控阵雷达需求分析
    超绍颖 杨文军
    2006(1):16-19.
    [摘要](11410)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对空间目标的类型、分布、RCS进行了概述,对用于测嚣轨道高度500km左右、10cm以上尺寸空间目标的P与L波段相控阵测量雷达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
    8  基于ECM效果矩阵的雷达ECCM性能评估准则
    龙方 张晓林 刘湘斌
    2006(1):20-22.
    [摘要](11788)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雷达抗干扰性能的评估问题一直受到雷达及其对抗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准则。从单部雷达研制与鉴定中抗干扰性能评估的需求出发,通过分析压制式和欺骗式干扰对雷达工作性能的最终影响,以电子对抗效果矩阵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雷达抗干扰性能综合评估准则。
    9  雷达网反隐身性能评估——雷达网综合发现概率
    李光明 唐业敏 蒋苏蓉
    2006(1):23-25.
    [摘要](11594)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在高科技局部战争中,隐身飞机是防空雷达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雷达组网是实现反隐身的一种有效技术。以隐身飞机F-117A为对象,提出了隐身飞机姿态角的概念,根据姿态角得到计算雷达探测概率所需要的雷达截面积;提出了雷达网综合发现概率的概念和以“高度分层,平面分格”的描述方法,建立了雷达网综合发现概率数学模型,依此从雷达网发现隐身飞机的能力方面对雷达网反隐身的能力予以评估;在此基础上编制出性能评估软件,可为雷达网反隐身的实际应用和评估提供一定参考;经过运行分析发现在由3部分米波雷达和2部米波组成的雷达网的综合发现概率较单部雷达的发现概率平均提高约5%~20%。
    10  2006年展会信息
    2006(1):25-25.
    [摘要](12213)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11  机相扫雷达仰角扫描能量时间的优化分配方法
    雷旺敏
    2006(1):26.
    [摘要](11645)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仰角扫描能量有效分配对机相扫体制相控阵雷达的设计十分重要。在工程设计中,需针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采用灵活的能量分配模式。能量分配牵涉到雷达系统的各种重要参数如发射机峰值功率、最大发射脉宽、天线增益、天线转速、波束宽度、仰角覆盖范围、最大高度覆盖、最大作用距离等。文中提出了仰角扫描能量时问的优化分配原则和方法,使雷达的能量和时间在帧时间内分配达到性能最佳,这种方法已在多部相控阵雷达设计中采用。
    12  星载聚束SAR频域极坐标算法研究
    曾海彬 曾涛 何佩琨
    2006(1):28-30.
    [摘要](1188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介绍了一种与经典时域极坐标成像算法基本思路及实现步骤类似的频域极坐标算法。首先说明了频域极坐标算法原理及实现步骤。然后分析了时域极坐标算法存在残余视频相位误差的原因及其对成像结果的影响。经推导得出频域极坐标算法从根本上避免了该误差。又对两算法带宽进行研究,指出在高精度的星载聚束SAR成像时,频域极坐标算法不存在时域极坐标算法的距离带宽展宽效应。最后利用星载聚束SAR参数进行仿真,证实了该算法较时域极坐标算法的优势。
    13  基于MMSE编队卫星SAR高分辨率成像算法
    李俐 王岩飞 张冰尘
    2006(1):31-34.
    [摘要](11568)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针对编队卫星SAR的构型特点,根据编队卫星SAR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成像算法:对每个接收机受到的回波信号进行最小均方误差滤波处理,并用空域滤波合成多颗接收卫星对应的单视复图像,从而得到高分辨率SAR图像。该方法充分利用系统的先验知识和不同接收机间的位置信息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突破了传统匹配滤波算法对SAR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实现了均方差最小意义下的最优估计。仿真结果验证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14  基于两种时频分布的ISAR成像方法
    王勇 姜义成
    2006(1):35-37.
    [摘要](12271) [HTML](0) [PDF 0.00 Byte](26)
    摘要:
    研究了两种时频分布——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和谱图在机动飞行目标ISAR成像中的应用,通过计算回波数据的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或谱图,得到不同时刻的高分辨瞬时多普勒谱,然后对观测数据段的不同时刻进行瞬时成像,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成像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15  机载干涉雷达数据的直接地学编码处理
    尤红建 向茂生
    2006(1):38.
    [摘要](11791)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机载InSAR系统可以获取地面的高度信息,同时还能获取地面的SAR图像,因此机载InSAR可以获取地面的三维遥感信息。应用InSAR的图像和高度信息,结合飞机平台的三维位置和速度信息,依据SAR斜距一多普勒构像方程进行图像和DEM的地理编码处理,能够将SAR图像和DEM直接校正到大地坐标系统中,从而给出地面的三维遥感信息。通过对机载InSAR实际飞行数据像的处理,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16  状态空间法在高分辨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苏宏艳 何佩琨
    2006(1):41-44.
    [摘要](11785)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高分辨雷达一般采用两套系统,窄带系统作为传统的坐标测量系统,实现目标检测和跟踪;宽带系统实现成像和识别,其在窄、宽带系统之间转换的工作方式会降低雷达的数据率。该文将状态空间方法引入基于宽带一维高分辨距离像的单脉冲雷达的坐标测量,从而实现了宽带系统中的测距、测角,在抑制角闪烁的同时,提高了扩展目标上各散射中心的坐标测量精度。
    17  LFM信号参数联合估计新方法——域频率相差法
    李家强 金荣洪 范瑜 毛炜
    2006(1):45-48.
    [摘要](11765)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采用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域频率分析方法,针对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分数阶傅咀叶变换的特性,提出了分数阶域相差法,可以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对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进行检测,获得多普勒频移与实验的精确参数估计。同时时频参数联合估计中不必进行二维搜索,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18  对机动目标单站无源定位的最大似然估计
    王杰贵 罗景青 靳学明
    2006(1):49.
    [摘要](11384)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研究了基于目标的信号到达方向和信号到达时问差信息,利用单个固定的无源侦察站,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机动目标进行定位的问题。首先建立了机动目标模型与观测方程,然后详细推导了定位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定位精度高、算法稳定等优点。
    19  基于估算垂直基线获得高程数据的方法
    杨磊 赵拥军 王志刚
    2006(1):52-54.
    [摘要](11744)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根据InSAR的测量原理,对基于频域估算干涉图条纹频率并得到系统垂直基线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进而分析研究了垂直基线和数字高程信息的关系。最后,利用实际数据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  采用阻抗匹配抑制探地雷达中的地面杂波
    刘立业 粟毅 黄春琳 毛钧杰
    2006(1):55.
    [摘要](11817)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在由收发天线组成的探地雷达系统中,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由直耦波、地面反射信号以及目标信号组成。地面反射和直耦波所组成的直达波远大于目标信号,从而使系统的信杂比降低。文中提出了一种通过在地面上加入分层平板介质对空气到土壤间阻抗进行宽带匹配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减小地面反射杂波,增加电磁波透入地下的信号。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平板介电常数和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小地面的直接反射回波,从而提高系统的动态范围和信杂比。
    21  极化自适应滤波算法的新实现
    乔晓林 薛敬宏 邵仙鹤
    2006(1):58-60.
    [摘要](11775)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当目标信号与杂波干扰信号在时域、频域和空域的状态特征难以区分时,若两者在极化域可分,则可利用极化信息进行雷达目标检测。由于在强杂波的情况下信干比比较小,而且干扰的极化状态通常是未知的,或随时间或空间是不断变化的,传统的极化滤波算法并不能满足要求。文中针对强杂波环境下,提出了一种极化域新的自适应滤波算法,该方法基于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准则,采用变极化接收技术,实现对信号的最佳接收,为实现实时处理和自适应快速变化的干扰,推导了一种递推极化滤波算法,为实现实时跟踪提供了一种可能,仿真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2  天线指向抖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分析
    朱力 仇光锋 潘洁
    2006(1):61-64.
    [摘要](11677)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研究了天线波束指向抖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分别给出了等效斜视情形下天线波束方位向多频抖动和距离向多频抖动对成像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不论是天线方位波束指向抖动,还是距离向波束指向抖动,皆会出现成对回波现象,影响图像质量;当波束指向为多频抖动时,SAR图像会出现多个成对回波。另外,距离向波束指向抖动,会使距离模糊度变差;方位波束指向抖动,会使方位模糊度变差。
    23  S波段全固态有源加权相控阵雷达发射机
    周斌 郑新
    2006(1):65-67.
    [摘要](11960)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全固态幅度加权相控阵雷达发射机。重点讨论系统设计、关键件设计和一些工程实践经验。希望对同类发射机的设计思路有所帮助。
    24  宽带脉冲压缩信号产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熊跃军 黎向阳 罗鹏飞
    2006(1):68.
    [摘要](11600)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宽带脉冲压缩信号的产生是一些现代雷达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存储器存取速度和D/A转换器转换速率的提高,直接数字波形合成法产生宽带信号越来越容易实现。而且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再结合正交调制和倍频链,就能产生所需要的宽带脉冲压缩信号。文中,宽带脉冲压缩线性调频信号产生系统带宽可达500MHz,载频为2400MHz,该系统可以对信号失真进行一定程度的校正。测试结果表明带外杂散和谐波均低于-55dB。
    25  基于线性插值的DDFS中的相位-幅度映射研究
    何方勇 陈建安
    2006(1):71-75.
    [摘要](11348)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提出了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来实现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DFS)结构中相位到正弦曲线幅度之间的映射(简称“相幅映射”)。该方法使用具有分段连续性质的线性分段来近似正弦函数曲线的第一象限部分;然后根据正弦曲线的象限对称性,重构完整的正弦曲线。文中分析了基于线性插值技术的DDS的频谱特性;然后对基于该方法的DDS的“无杂散动态范围”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线性插值系数选择的详细、系统的步骤,从而取得期望的SFDR。
    26  板载FPGA芯片的边界扫描测试设计
    雷沃妮
    2006(1):76.
    [摘要](11719)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边界扫描技术是标准化的可测试性设计技术,它提供了埘电路板上器件的功能、互连及相互问影响进行测试的一类方法,极大地方便了对于复杂电路的测试。文中针对某设备分机具体的待测电路,遵循IEEE1149.1标准,结合FPGA芯片的BSDL文件进行边界扫描测试设计,理解和掌握其设计原理、数据结构,并实现板级测试与ATE的接口。
    27  电压调节模块转换控制技术
    何亮
    2006(1):79-82.
    [摘要](11723)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微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供电电源输出电压降低、输出电流增大、动态响应速度加快,由于多采用分布式电源系统,经过二次DC/DC变换实现对微处理器等设备的供电,这对VRM电压调节模块的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分析目前常用的VRM变换器拓扑结构和特点,针对不同供电结构要求,采用隔离或非隔离VRM的拓扑,并研究需要采取的控制技术对策和工程实现措施。


    年第卷第1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