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人机决策融合复杂性机理及应用研究
    丁建江
    2024, 46(9):1-8.
    [摘要](36) [HTML](0) [PDF 7.62 M](33)
    摘要:
    采用认知雷达架构有助于实现雷达抗干扰技术的智能化程度提升。针对认知抗干扰技术领域中雷达对电磁干扰环境的感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多节点干扰调制类型识别方法。该方法针对雷达信号处理的不同节点,如数字波束形成、自适应副瓣对消、脉冲压缩前后以及动目标检测之后,采用多个节点的时频平面和距离多普勒平面作为干扰信号的联合特征提取对象,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节点干扰识别策略模型,以提高多种干扰场景下的干扰识别正确率。为了提升干扰特征的提取能力和网络的训练效率,用于干扰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基础上引入了注意力机制和残差网络,建立了针对多节点策略下的干扰类型识别网络结构,实现了对多种不同干扰场景下的干扰类型识别。仿真结果表明,在单一干扰场景下,当干噪比为14 dB 时,所提算法的干扰识别准确率可达92%。在多干扰场景下,所提算法在不同节点策略的加持下,识别准确率可达90%。
    2  雷达协同探测系统新形态与应用研究———复杂电子系统研究
    马 林
    2024, 46(9):9-17.
    [摘要](14) [HTML](0) [PDF 13.50 M](16)
    摘要: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分布式、网络化、智能化越来越成为雷达探测系统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并促进了雷达组网协同探测技术与应用的不断演进。在专题文章《预警系统协同探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以未来发展新思维为导向,研究复杂性科学与电子科学的交叉融合,提出了复杂电子系统的新概念内涵;研究网络科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电子系统,提出了复杂电子系统网络化协同的新系统形态与技术层级、网络化协同矩阵与状态转移矩阵等;复杂系统是具有涌现和自组织行为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复杂电子系统自组织的一种简单规则,仿真了其自组织状态,并分析了系统自组织目标与资源。当复杂电子系统降维为协同探测的功能时,可表征雷达协同探测的应用新形态,呈现出网络化协同与自组织应用等智能行为。
    3  雷达组网协同作战的标准化问题研究
    袁振涛,王 成,涂岗刚
    2024, 46(9):18-21.
    [摘要](12) [HTML](0) [PDF 4.92 M](12)
    摘要:
    雷达组网协同作战的标准化是预警网作战管理的基础前提,也是预警网在联合作战体系中跨域协同的必要条件,更是四代雷达动态高效完成多功能任务的重要支撑。文中面向“融控中心”带动下的雷达组网协同作战流程,提出了一套针对预警网的作战任务需求、雷达任务指令与雷达控制指令的标准化指令集,覆盖“预警搜索、精跟识别、引导指示”等多类任务需求,并能够通过灵活扩展或调整基础指令要素以满足复杂作战场景,最后以“预警信息制导”为例说明。
    4  主瓣干扰下雷达组网主被动联合跟踪调度方法
    易 琦,刘一民,田明宏,王 磊,李 宏
    2024, 46(9):22-29.
    [摘要](14) [HTML](0) [PDF 7.82 M](9)
    摘要:
    主瓣干扰是雷达面临的重要威胁,通过多雷达组网协同发挥体系效能是对抗此类威胁的有效手段。文中针对主瓣干扰下雷达组网协同探测系统跟踪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多目标跟踪主被动联合的资源调度方法。首先,给出干扰条件下的雷达主动量测模型和被动定位模型;然后,利用雷达在主动和被动工作模式下精度随干扰强度的不同变化趋势,设计了以最小化跟踪误差为目标的评价函数;最后,使用近端策略优化算法的强化学习智能体进行雷达主被动工作模式选择,将剩余的多雷达驻留时间分配作为凸优化问题进行求解。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传统的雷达工作模式分配策略,能够提升雷达组网协同探测系统在强干扰环境下的跟踪性能,从而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
    5  分布式雷达信号级融合检测的数据压缩与组网架构设计
    周生华,姜昊志,窦法兵,张 曼,王奥亚,卢 靖
    2024, 46(9):30-36.
    [摘要](10) [HTML](0) [PDF 6.61 M](10)
    摘要:
    分布式探测是雷达领域热点问题,信号级融合探测比数据级融合探测能力更强,但通常需要的通信带宽较大。为此文中针对分布式非相参信号级目标融合探测,提出了基于雷达压缩数据的信号级融合目标检测方法。所提方法通过可并行化计算的信号级融合算法实现不同雷达量测值之间的去耦,通过双门限检测避免传输局部低能量的噪声信号,通过二次量化对过门限信号进行再次压缩,最终实现以点迹通信带宽逼近信号级融合检测的能力。基于4 雷达组网的数值仿真结果验证表明,通信带宽缩减至原来的1/1 000,信噪比损失不超过0. 7 dB,并据此探索雷达组网的体系架构设计问题,可支撑不同场合下的信号级协同探测工程应用。
    6  一种基于云边端架构的雷达组网协同系统设计方案
    蔡兴雨,王亚军,王 旭,臧会凯,怀园园,朱思桥
    2024, 46(9):37-48.
    [摘要](5) [HTML](0) [PDF 20.71 M](10)
    摘要:
    在现代战争的复杂电磁环境下,基于雷达组网的预警与防空作战体系是应对隐身作战飞机、巡飞弹、无人机、超高音速导弹等多种新质作战对象所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立体突防威胁的必然选择。雷达组网系统的协同体系架构是实现防空系统效能增量的关键。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边端架构的雷达组网协同系统设计方案,介绍了以高精度北斗设备为时间频率同步基准的多站空时频同步方法,设计了一种软件化雷达实现方案和两级管控的资源管控系统,阐述了系统能够支持的协同方式及任务类型,详细说明了以子任务为最小颗粒度的资源管控机制,针对任务级和参数级协同任务,揭示了组网系统实时远程紧密闭环反馈式控制原理。最后对本系统的预案设计过程进行了介绍。
    7  雷达组网协同探测系统工程设计与实现
    张同宣,郁成阳
    2024, 46(9):49-55.
    [摘要](7) [HTML](0) [PDF 14.57 M](17)
    摘要:
    受日益复杂的目标特性、电磁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装雷达探测效能受到极大的制约,雷达组网协同探测技术为提升单装和体系内目标探测能力、抗干扰能力和情报保障能力方面提供了技术机理。雷达组网协同探测系统可分为任务级、参数级和信号级三类。对于任务级和参数级组网协同探测系统,为实现网内雷达协同作战、整体探测、区域对抗、情报共享等主要功能,在工程设计上主要完成任务筹划、协同管控、信息融合、效能评估、协同交战指挥控制以及组网通信等功能,实现对单装和系统的体系赋能。信号级分布式协同探测系统主要解决时间、频率和空间同步问题,形成双/ 多基地信号协同体制,实现收、发相参体制信号级得益,实现等效 “大雷达”效能。
    8  多雷达多层级自适应协同处理技术
    刘光宏,吕文超,宋 扬,韩阔业,葛建军
    2024, 46(9):56-63.
    [摘要](8) [HTML](0) [PDF 9.87 M](14)
    摘要:
    针对空间上分散部署的多雷达,在目标多元、动态变化的博弈对抗场景下,多雷达协同处理方式与目标/ 环境/ 资源动态自适应匹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多雷达多层级自适应协同处理框架,包括信号级、特征级、点迹级和航迹级等4 个层级。以工程化应用为目标,建立了基于统一空间栅格的多雷达信号级联合检测模型,以时空配准、融合多雷达信号。设计了基于特征级的分布式检测模型,以压缩传输数据量,实现融合检测。综合分析了不同层级协同处理技术的费效比,给出了典型应用场景下协同处理方式的自适应选择原则。通过仿真实验和典型试验系统,对文中提出技术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动态适应目标、环境的变化,提升多雷达协同探测的效能。
    9  分布式多基无源雷达信号级协同目标定位技术
    周其玉,易 伟,袁 野,丁建江,孔令讲,杨建宇
    2024, 46(9):64-78.
    [摘要](12) [HTML](0) [PDF 20.59 M](16)
    摘要:
    利用空间已有电磁信号,采取分布式无源协同探测手段对目标进行零功率静默侦察,可有效提升我方雷达的低截获和抗干扰性能,是多雷达协同探测技术领域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无源协同定位主要面临着目标回波弱、非合作外辐射源参数未知、直达径干扰等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多基无源协同的信号级高精度目标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联合多基无源雷达双通道接收信号,建立信号级目标位置估计问题,以实现联合直达波干扰抑制和外辐射源及目标位置高精度估计,形成分布式多基无源雷达的零功率静默协同探测能力。此外,采用序贯估计策略和交替迭代估计策略将高维估计问题降低为多个低维估计问题,以降低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强化实时定位能力。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传统数据级定位,所提信号级方法在低信噪比和直达波干扰环境中表现出更好的定位性能。该无源协同定位方法可用于无人机前突静默侦察、反低空突防、反隐身等探测场景,能显著提升对敌目标的监视和打击效果。
    10  多雷达组网抗干扰中的若干关键难题
    廖胜男,陈 燕,鲁耀兵,王德伍,袁耀辉
    2024, 46(9):79-84.
    [摘要](8) [HTML](0) [PDF 8.39 M](15)
    摘要:
    雷达干扰因其实现了对雷达时、空、频等多域覆盖,且具有对雷达信号变化快速跟随能力,使单部雷达在干扰条件下靠自身抗干扰技术达到的作战效能被大大压缩。在体系化作战思维牵引下,利用多雷达组网工作是复杂干扰条件下提高雷达探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对雷达干扰的抗干扰技术途径分析,以多雷达组网探测为基础,分析了双/ 多雷达控制、状态、信息互联互通关系,重点提出了指挥控制关系、时空同步设计、信息互联等设计方法。同时参考开放式射频系统架构,提出了可动态配置的资源调度框架和流程,为多雷达组网在干扰条件下工作性能提升提供支撑。
    11  雷达组网联合目标分配与指向规划方法
    兰 剑,周 琳,龚彦豪,吴生盛
    2024, 46(9):85-89.
    [摘要](10) [HTML](0) [PDF 2.88 M](9)
    摘要:
    现代雷达大多会被安装在可旋转的平台上,其阵面指向可动态调节。但当前主流的目标分配算法通常假定雷达的阵面指向固定不变,忽略了其灵活调整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雷达组网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整体作战效能。针对上述问题,一种联合目标分配与指向规划算法被提出。该算法首先通过扩展分配矩阵的维度,将原目标-传感器分配问题细化至阵面指向层面;其次,通过引入新约束条件,确保每部雷达在每个时刻仅选择一种阵面指向;最后,结合模型特性设计遗传算法,实现对该分配问题的高效求解。仿真实验证明:相较于传统假设阵面固定的目标分配方法,这一种联合目标分配与指向规划的新方法可得到更高的目标覆盖率与覆盖重数。
    12  面向TDOA 定位的分布式雷达部署策略优化方法研究
    田德智,冯柯维,蒲伟铭,李仁杰,梁振楠,刘泉华
    2024, 46(9):90-97.
    [摘要](5) [HTML](0) [PDF 8.30 M](8)
    摘要:
    针对到达时间差被动定位任务,研究了分布式雷达的部署策略优化问题,以提升系统的定位和监视性能。现有研究大多仅关注节点位置的优化,而未充分考虑节点法线指向与系统监视性能间的耦合关系。文中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考虑了节点位置与法线指向的联合优化策略,构建了面向定位任务的单目标优化问题以及兼顾定位和监视任务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由于这些优化问题具有复杂耦合约束和非凸特性,解析解难以获得。文中提出一种区域约束多目标粒子群算法(RC-MOPSO),用以求解最优部署策略。该算法通过在粒子初始化和更新过程中引入约束区域,确保粒子在迭代过程中始终满足复杂耦合约束条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实现了定位和监视性能的最优平衡,相较于随机部署方案表现出显著优势,同时对辐射源发射功率估计误差表现出较强的鲁棒性。
    13  多机协同对抗雷达组网的干扰资源分配研究
    陈思南
    2024, 46(9):98-102.
    [摘要](11) [HTML](0) [PDF 3.66 M](15)
    摘要:
    在现代信息化战场上,相对于传统的雷达各自独立探测和制导的作战方式,多雷达组网探测预警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雷达组网后对突防飞机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远距支援干扰飞机在掩护突防编队作战过程中,为了发挥有限干扰资源的最大效能以保证突防飞机的安全,通过对多机协同干扰对抗雷达组网作战模式的分析,以突防飞机生存概率作为目标函数,建立约束条件下的干扰资源分配模型。重点分析了突防全过程的干扰掩护情况,利用遗传算法解决了最优资源分配方案求解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突防飞机在支援干扰飞机协同掩护下的生存概率为96. 72??。分配结果满足突防作战的要求,合理的分配干扰资源对充分发挥远距支援干扰飞机的协同作战能力作用显著。
    14  雷达在线重构显示软件设计
    朱峥嵘,李 维,汪亚龙,李继进,董沁宇
    2024, 46(9):103-108.
    [摘要](8) [HTML](0) [PDF 13.97 M](15)
    摘要:
    面对软件化雷达的发展趋势,立足当前可重构数字阵列系统需开放重构、一装多能的作战需求,文中提出一种通用的雷达在线重构显示软件设计方法,能高效完成雷达系统各项功能的在线重构任务。采用分层体系结构模型,设计了从平台层到应用层的软件整体架构,应用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以插件形式实现了各种应用功能在软件框架中的集成。设计了可配置化阵面重构方法,能适配任意阵面结构的自定义配置。提出了一种流程重构显示软件设计方案,实现了流程重定义后信息处理软件在线升级。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美学等人机交互方法,提供了高效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文中的设计方法已在多型雷达正式应用,满足了系统灵活重构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5  全向电磁场与架空线缆的耦合响应分析
    贾 锐,杜 哲,马 磊,戴幻尧,王川川
    2024, 46(9):109-114.
    [摘要](5) [HTML](0) [PDF 3.23 M](6)
    摘要:
    构建了全向入射电磁环境,使得入射电磁波极化角在[0,π/2]范围内,入射角在[0,2π]范围内,方位角在[0,π/2]范围内随机均匀分布,电磁波入射点随机分布在以线缆为球心的单位球上。重点研究了Agrawal 模型和Vance 模型在解决场线耦合问题时的异同,分析了线缆高度、长度、半径以及端接电阻等参数对场线耦合结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Agrawal 模型和Vance 模型对全向电磁波的响应波形大体一致,但在响应幅值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主要是由于Agrawal 模型中因垂直电场的存在而产生的集总源的缘故,当忽略掉集总源后,两个模型可获得相同的响应结果。线缆上响应电流随着线缆离地高度、长度和半径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端接电阻响应电流的峰值大小随着端接负载的增大而减小。
    16  单元级数字阵列雷达噪声扫瓣机理及抑制研究
    付德龙,陈 泳,蒙国站,王 翌
    2024, 46(9):115-119.
    [摘要](13) [HTML](0) [PDF 5.88 M](17)
    摘要:
    在某多功能单元级数字阵列阵面系统进行接收波瓣测试时,发现法线附近出现了10 dB 左右的噪声鼓包,当波束指向偏离法向1°~2°时,出现噪声鼓包消失的噪声扫瓣现象。文中从接收级联噪声系数基本模型出发,推导出多通道输入接收系统噪声系数公式,并对接收内部的附加噪声注入的来源和对系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数学建模,并定义了附加噪声扫描角优化因子概念,合理地解释了噪声扫瓣现象。进一步地,根据数学模型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并分析了现有条件下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选择了降低注入噪声功率的措施,实践证明基于该措施的解决途径有效。文中的机理分析、数学模型、解决方案对后续产品有指导作用,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7  超宽带低剖面天线设计
    苏晓莉,刘桂凤,韩国栋,赵东贺,颜培凯
    2024, 46(9):120-123.
    [摘要](5) [HTML](0) [PDF 9.30 M](10)
    摘要:
    介绍了一种超宽带低剖面天线设计,该天线由弯折偶极子、短路寄生结构、接地短路柱、同轴电缆和金属地板构成。给出了天线的设计过程,说明了各部分结构对天线性能的影响。该天线通过加载短路寄生结构,减小了偶极子臂上电流分布,减小了地板对天线的影响,实现了低剖面特性。此外,该天线通过将偶极子中间部分弯折,改善了高频段的辐射方向图。最终,该天线尺寸为750 mm×450 mm×295 mm,剖面高度仅为0. 09 个低频波长。为了验证天线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加工了天线实物。文中给出了天线仿真与测试的电压驻波比以及增益的结果,其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该天线在96 MHz~500 MHz(135. 57??)频段内电压驻波比小于2. 2,并且在该频段内具有定向辐射的方向图,增益大于3. 38 dBi。
    18  某舰用雷达抗冲击仿真研究
    胡志平,杨 斌
    2024, 46(9):124-128.
    [摘要](4) [HTML](0) [PDF 8.36 M](11)
    摘要:
    抗冲击设计是舰用雷达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针对某舰用雷达抗冲击仿真分析问题,介绍了常用的舰用设备抗冲击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剖析了主流方法在计算效率和适用场合上的不同之处,为仿真分析方法的选用提供依据,并建立了某舰用雷达有限元模型;针对不同仿真方法产生的抗冲击分析结果差异问题,分别使用动力学设计法(DDAM)和时域分析法进行抗冲击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仿真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构应力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得出的薄弱结构部位相同,DDAM 计算效率更高,但由于DDAM 算法本身的保守性,且没有考虑低频段密集模态问题,计算得到应力值结果偏大。因此舰用雷达抗冲击仿真推荐采用时域分析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